作法自毙 - 成语故事
成语: 作法自毙
拼音: zuò fǎ zì bì
解释: 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。泛指自做自受。
成语故事:
战国时代,秦国的商鞅变法,首先取消了贵族的特权,规定重新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。
贵族由此失去了无功受禄的特权,对商鞅十分不满,但商鞅有秦孝公支持。贵族虽怀恨在心,但是毫无办法。
秦国经变法以后,很快强盛起来,生产率大大提高,国库充盈,将士作战勇猛,威震六国。
商鞅因变法有功,受封商地十五邑,号商君,人们从此称公孙鞅为商鞅。
变法过程中,太子的老师触犯了法律,贵族和朝臣对这件事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,看商鞅怎样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。
商鞅为了新法能得以实施,请示孝公,依法公正严厉地作了处置。
太子曾为老师说情,但无济于事,太子对商鞅开始恨之入骨,必欲除之而后快。
孝公在位二十二年后驾崩,太子嗣位,史称惠文王。
贵族们知道惠文王痛恨商鞅,便纷纷制造流言蜚语,有人甚至诬陷商鞅谋反。
虽然惠文王十分清楚商鞅没有谋反的动机,更没有谋反的可能,但为了出口气,还是下令逮捕商鞅。
自孝公死后,商鞅自知失去靠山,不敢久居京城,于是返回了自己的封地。
当他听说有人诬告他谋反后,知道早晚必有杀身之祸,便只身逃出家中,打算潜往它国,躲灾避祸。
商鞅急于逃离秦境,匆匆赶路,来到关下,不料被守关军士拦住,声称“商君有令,黄昏后非公事不得出城。”
商鞅意识到今天只能投宿住店了。
他来到一家旅店,要求住宿.老板走出来说“既是客人我们当然欢迎,请问您是谁,弄不清身份,我会被杀头的。这是商君的法令,违背不得呀。”
商鞅当然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,于是走出旅店,仰天长叹:“我这是作法自毙呀!”
商鞅后来被车裂而死。
车裂刑罚十分残忍,即用五辆车分别用绳索缚住受刑者的头部与四肢,然后驱赶着马,将人活活撕成五段。
惠文王杀了商鞅,却继续执行商鞅的政策,秦国日益强盛,为后来的秦始皇赢政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与军事基础。
热门成语
- 狡兔三窟 : 窟:洞穴。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。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。
- 唇亡齿寒 : 嘴唇没有了,牙齿就会感到寒冷。比喻利害密要相关。
- 负荆请罪 : 负:背着;荆:荆条。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。表示向人认错赔罪。
- 三顾茅庐 : 顾:拜访;茅庐:草屋。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。比喻真心诚意,一再邀请。
- 投鼠忌器 : 投:用东西去掷;忌:怕,有所顾虑。想用东西打老鼠,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。比喻做事有顾忌,不敢放手干。
- 困兽犹斗 : 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。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。
- 作法自毙 : 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。泛指自做自受。
- 马革裹尸 : 马革:马皮。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。指英勇牺牲在战场。
- 鹬蚌相争 : 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的省语。比喻双方相持不下,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。
- 害群之马 : 危害马群的劣马。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