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不旋踵 - 成语故事
成语: 死不旋踵
拼音: sǐ bù xuán zhǒng
解释: 旋踵:旋转足跟,即后退。比喻不畏艰险,坚决向前。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。
成语故事:
“死不旋踵”原作“死不还踵”。这个成语,原出自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。原文说:“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,皆可使赴火蹈刃,死不还踵。”意思是:春秋战国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墨子的学生有180人,他们都是不避艰险、奋不顾身、至死也不会回头的人物。
《后汉书·党锢列传·李膺传》里记载着“死不旋踵”的故事。东汉桓帝时代,宦官专权,与大官僚集团斗争十分激烈。世家豪族李膺做司隶校尉时,宦官头子张让的弟弟张朔做野王(现在河南省沁阳县)县令,贪赃枉法,凶暴残民,甚至杀戮孕妇。张朔害怕受到李膺的惩罚,于是畏罪逃到张让家里,躺在一根空心的屋柱内。李膺知道这个情况后,亲率役卒,冲进张让家里,砍破屋柱,把张朔捉来杀了。张让向桓帝告状,桓帝召李膺进宫,责问他为什么不先请示就把张朔处以死刑。李膺回答说:“现在我到任已经10天了,怕犯了积压案件的过失,想不到竟得了办案快的罪名。我自知有罪,死期就在眼前,但我并不惧怕(原文是“诚自知衅责,死不旋踵”),特请宽限5天,让我把那些坏蛋惩办完,卸了任再来受刑。”桓帝听了,回头对张让说:“这是你弟弟罪有应得,司隶校尉有什么过错?”
“旋踵”是转动脚后跟,即后退的意思,有时也比喻时间很短。后来,人们引用“死不旋踵”这个成语,来比喻不避艰险,即使死也不后退或死在眼前也不怕。
热门成语
- 狡兔三窟 : 窟:洞穴。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。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。
- 唇亡齿寒 : 嘴唇没有了,牙齿就会感到寒冷。比喻利害密要相关。
- 负荆请罪 : 负:背着;荆:荆条。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。表示向人认错赔罪。
- 三顾茅庐 : 顾:拜访;茅庐:草屋。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。比喻真心诚意,一再邀请。
- 投鼠忌器 : 投:用东西去掷;忌:怕,有所顾虑。想用东西打老鼠,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。比喻做事有顾忌,不敢放手干。
- 困兽犹斗 : 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。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。
- 作法自毙 : 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。泛指自做自受。
- 马革裹尸 : 马革:马皮。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。指英勇牺牲在战场。
- 鹬蚌相争 : 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的省语。比喻双方相持不下,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。
- 害群之马 : 危害马群的劣马。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。